安顺:省内最大装配式安置房完成施工并交付使用
近日,堰塘片区安置房交接仪式在安顺经开区西航办举行。经开区西航办、发改局、征收局、城投公司、项目施工方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仪式。
据了解,此次贵州颢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向经开区交付396套安置房,项目共设计4层商业楼、7栋商住楼和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为81771平方米,应用装配式建筑规模6409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亿元,历时19个月完成,由于使用装配式建筑拼接而成,所以现场施工快、工作量、建筑垃圾和施工粉尘都较少,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
贵州颢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谭杰介绍到:“本项目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在整个贵州省属于首个安置小区的最大的装配式建筑的,用钢量达到一个平方达到90公斤以上。装配式建筑的特点是抗震,普通传统式一般抗震达到六级,我们这个可以达到八级以上。我们的墙,我们的板,我们的楼梯是全预制。由厂家直接工厂生产拉到现场来直接组装。我们的内外墙板都是组装式的。墙板可以保温隔热一体化的,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来源:安顺经开区
涪陵:首座110千伏装配式智能变电站投运
4月30日,记者从国家电网重庆川东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悉,涪陵区首座新一代110千伏装配式智能变电站——铜鼓湖变电站,已于日前在涪陵新城区正式投入运行。
110千伏铜鼓湖变电站位于涪陵新城区太白大道毗邻的铜鼓湖湿地公园。该站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投资兴建,于2017年12月启动开工,本期工程建设历时17个月,建设规模为630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由220千伏涪陵变电站、110千伏杨柳冲变电站双电源供电,110千伏出线2回,采用GIS组合电器户外布置,10千伏待用出线24回。该站于今年4月16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4月29日投入正式运行。
相比常规变电站,铜鼓湖变电站站内建筑一改传统现浇模式,大量采用装配式建筑材料,大大节约人工成本,缩短工期。站内设备高度集成,次设备舱采用整舱配送、吊装、就位,能够实现远程顺控、调阅、切换等高级功能,并达到变电全寿命周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标,大幅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这也是涪陵区首座110千伏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该站投入正式运行后,将进一步优化涪陵新城区主电网结构,增强涪陵新城区供电能力。
来源:巴渝传媒网
浙江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宣贯会在绍兴召开
5月8日上午,由绍兴市建设局主办的“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宣贯会”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中心隆重召开。来自绍兴全市建设主管部门与高校、房产开发、设计、图审、监理、施工及产业基地等200余家单位、企业,近550人参加。会议由市建设局党委委员马建平主持。
本次培训会邀请了浙江省建筑业管理总站副站长柴林奎、省建科院总经理赵宇宏与省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李志飚等领导专家,重点围绕该标准的编制概况、内容及评价指标计算细则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授,为参与装配式建筑实施的企业夯实了技术基础。
来源:绍兴市建筑业现代化促进中心
西南最大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基地在金堂全面投产
5月8日,记者从成都市淮州新城管委会获悉,近日,年产混凝土构件可达3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达120万立方米、砂石骨料达170万立方米的西南地区最大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基地,在金堂县淮州新城金堂工业区正式投产。
在位于淮州新城金堂工业区的中电建成都建筑工业化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现场可以看到,3万平方米的预制构建厂房里,预制楼梯、叠合板板、飘窗等整齐堆放,100多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作业,像一个巨大的混凝土构件“超市”。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之所以称为“全产业链”,是因其包含了砂石骨料加工、商品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等3个产业链环节,从粗骨料进厂到预制构件出厂,整个过程都可在该基地全部完成。“相较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30%左右,节能效果达75%,节水约50%,劳动效率提高3倍。”
在该公司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车间里可以看到,工人们或将一根根钢筋扎成不同尺寸的钢筋笼,倒入混凝土,制成各种大小的叠合板;或将混凝土灌入楼梯模具中……为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该车间还可根据不同需求制作不同模具,再浇筑出不同产品。
据介绍,按照成都市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装配式房建工程项目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将不低于30%,市政道路、隧道、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除必须现浇部分外,将全部实现预制件装配化。
来源:四川在线
德州:全面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为推进全市住建领域新旧动能转换,近日,德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出台意见,加快推进德州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全市建筑业提质增效。
自2020年开始,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米以上技术复杂、管理协同要求高的政府投资工程全部应用BIM技术。
据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升城乡建设水平为目标,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建筑领域普及和深化BIM应用,提高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设优质、安全、环保、节能,促进建筑业向绿色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2019年起,全市计划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学校等政府投资工程和社会投资项目作为示范工程,从规划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开始,明确BIM技术应用要求,总结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根据工程进展适时召开全市示范工程观摩会,探索和拓展BIM技术在提升设计质量、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水平、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协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能力。
发挥BIM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等方面综合优势,向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研究建立符合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要求的BIM技术应用体系和标准构件模型族库,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和效率。提高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方面的模拟分析水平,实现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
另外,建立基于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招投标、初步设计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质量监督、工程验收、档案归档等环节的监管方式和工作制度,实现企业与政府平台的互联互通。结合BIM技术中的纠错、审核和追溯等功能,探索简化设计审查、工程验收、档案留存等工程审批程序。
今后,申报绿色建筑星级评定、建筑产业化评价、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德州市天衢杯”、德州市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奖等奖项的工程,凡应用BIM技术的,优先评选并设置相应加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