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首页>资讯中心>媒体聚焦
政策推动:被动房从小规模试点发展到大规模开发
发布日期:2019-05-06来源:中铁沧盐

2019年5月6日,ISH China & CIHE 2019 – 2019中国国际供热通风空调、卫浴及舒适家居系统展览会(简称:中国供热展)隆重开幕。本次展会规模空前,参展企业超过1300家,参展观众人数将超过75000人,展会覆盖暖通、智能控制、舒适家居等多个建筑类产品主题,同期举办多场高规格产业高峰论坛,中国被动房联盟秘书长张小玲在新风系统主题论坛上对被动房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状况做了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330.jpg


张小玲从被动房的优点、技术难点、困难问题、发展突破几方面详细介绍,以下是演讲ppt中部分重点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336.jpg


农宅被动房深受农民欢迎


作为被动房倡导和推动者,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的北京昌平沙岭村农宅被动房项目经历严寒和酷暑的考验示范效果良好,深受农民的喜爱。延寿镇沙岭村 36 户村民因泥石流影响,整村搬迁需重新建设。该项目被列入北京市首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可按 1000 元 / 平方米获得政府资金奖励。建成后的房屋非常漂亮,在蓝天的映衬下 , 村落就像一幅水墨画。每户农宅有200m² 的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达 7200m²。气密性测试结果表明:在 50 帕压差下,其换气次数为 0.49,符合被动房 N50 ≤ 0.6 的换气次数要求。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342.jpg

沙岭村原农户住宅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351.jpg

昌平沙岭村农宅被动房


沙岭村村民们于2017年10月入住,他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说:现在不用烧煤,屋里的温度都在20℃以上,不用打扫卫生,屋里没有灰尘,隔音效果好,在屋子里吸烟闻不到烟味(新风机把烟抽走了)。经初步监测结果表明:良好的室内环境条件下,平均每户的用能费用(包括采暖、新风、炊事、照明、电炕、冰箱、彩电和其他家用电器)冬季是15~ 18元/户。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357.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05.jpg


政策推动,被动房从小规模试点发展到大规模开发


2018年2月14日出台被称之为史上最强的被动房补贴政策“石政规[2018]3 号”《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其给予用地支持、在容积率上给予支持、优化办事流程、给予差别热费(居民)和热力贴费(非居民)减免和给予财政补贴五方面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房地产商开发被动房的积极性。该政策出台之后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商基本上选择了所有建筑按被动房标准建设。保定、张家口、衡水、郑州、开封等市也于2018年出台了政策。被动房在2018年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14.jpg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 , 我国被动房已从小范围试点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河北、山东出现了 10 万 m² 以上的社区。河北最大的社区超过 100 万 m²。石家庄 2018 年新开发的项目已经超过 60 万 m²。2018 年上半年全国新增被动房项目相当于以往被动房项目开发量的总和。龙湖地产开发的高碑店列车新城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120 万 m²,地上建筑面积约 82 万 m²,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 44 万 m²,计划首批动工 20 万 m²。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19.jpg

总面积超过 120 万 m² 高碑店列车新城


被动房一直被看作小众产品。进入到这一领域的房地产商基本上是对高品质住宅有执着追求的开发商。自2017 年以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房地产巨头也开始尝试建造被动房。龙湖、万科、融创、朗诗等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进驻到这一领域。

石家庄、保定等强有力政策支持的城市,其被动房将占有一定规模,甚至超过普通节能住宅的建造量。如果这些城市被动房建造能够严格地执行设计标准,从而实现被动房提高室内环境、极大降低能耗和减少 CO2 排放的目标,那么被动房将成为全社会的必然选择。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25.jpg


当出现雾霾时,被动房良好的气密性可以阻止室外空气的渗入到室内。新风机组可以有效地消除进入室内空气中的雾霾。初效过滤装置可以削除70%的雾霾,中效可消除90%以上的雾霾。被动房可以成为雾霾空气中的安全岛。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34.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40.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47.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53.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458.jpg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512.jpg


新风系统技术问题及要求


新风系统设计最终导向是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随意的技术堆砌。目前,我们一些设计人员,对新风系统知识太欠缺,往往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


问题1:设计方案不合理——新风口对着排风口

厨房排放口正对着我们的进风口,而且不是一个项目,这种问题很普遍,这反映了我们的设计人员经验缺失。


问题2:设计方案不合理——从卧室回风

有个实际的项目,回风回在了卧室,它又是零居室,这直接的后果是把厕所的臭味抽到卧室来了,这也是我们的新风设计人员经验不足,做出了这样一个不合理的方案。


问题3: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管道污损严重

国内施工质量控制这一块做的也不好,整个新风里全是污浊的,所以需要重新清洗、安装,那么将来,我们要用测试仪测的话,PM2.5永远超标。要把新风口用很好的薄膜保护起来,在装修的过程中才不会污损。


问题4:管道保温构造不够合理——冬季结冰结霜

在我们检查中,还发现整体新风机组在冬季整个结霜,它的温度防护是不够的,需要做通常的保温防护。


问题5:技术应用过度

我们被动房跟其他房屋有很大的区别,有个项目同时应用太阳能热水采暖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这个项目如果在做LEED认证时可以打出非常高的分,因为它是以技术为导向,用了越多的技术分值就越高,但在被动房上,却是个非常失败的案例,其实这个项目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技术,只需要一个空气源热泵就足够了,这个项目的技术投资是每平米1200元,而一个正常的被动式房屋,整个新风机组加制冷制热不应该超过300,有些技术是根本不用的。


这个项目,我们检查完以后,跟当地的技术人员进行交底,我说你看,你们用了这么多的技术,增加了这么多的投资,除了增加投资之外,损失的东西太多:损失了整个的屋顶,可以做花园式屋顶,可以建凉亭、花园,可是一整个的太阳能热水覆盖了80%以上的地方;再有,它占据了200多平米的地下室作为他的地源热泵面积,如果在北京,这可能是个不能容忍的损失。


还有一个项目,跟上个案例恰恰相反,他原来是想做展示技术:我未来的建筑是什么样子——是被动房,当地对被动房有很高的补贴,每平米1000元,他们把结构完成房屋改造成被动房,改造完之后,他们把整个地源热泵系统取消了,改完后,它的投资并没有增加,而且在减少,同时,已往装地源热泵的空间全部可以改成图书室,这个才叫被动房。


问题6:产品缺失和不配套

我们的新风系统目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一些不到位的,譬如一些管件、配件是缺失的,国内,缺少一些配装的部件,造成有的施工做的很一般。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520.jpg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必须精细化设计,无法照抄现有的标准图构造其建筑图纸和暖通图纸要比普通建筑多得多。在建筑设计中,所有的重要节点无法靠照抄标准图解决。设计师必须根据精确的计算,才能确定保温材料的厚度,关键构造节点必须画出来才能保证建筑构造不出问题。暖通方面除了准确计算出采暖和制冷负荷以配备暖通空调系统外,还必须进行精确的室内环境分析。而CFD被我国建筑设计采用才刚刚开始。利用CFD技术可以准确判定不同暖通空调方案条件下室内温度、室内相对湿度、室内垂直温度差、气流速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室内环境指标,从而帮助设计人员优化方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寻求最佳技术解决方案的手段,可以有效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投资。


株洲市创业广场是一个建筑面积大且业态非常复杂的建筑。为确保未来机组运行满足室内环境要求,其室内温度和CO2含量在不同工况下的变化状况均进行了精确的模拟计算。在这种精准计算的支持下,设备被进一步优化,运行模式变得更为合理和节能。精细化设计不但为投资方节省大量费用,同时未来的设备运行变得更加可靠和节能。


而在一般建筑设计中,工程设计人员会凭借经验和直接引用国家标准图进行设计;在设备方面基本上按照能满足峰值要求进行配置。所以不多的图纸便可搞定整个工程设计。工程中出现的室内结露发霉和大马拉小马车就不足为奇了。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527.jpg


被动房的发展使建筑品质获得了极大提升。其设计方法、材料选择和精细施工使建筑寿命获得了极大延长。被动房的建造使过去的粗放式施工转为精细化施工,不但实现了在使用过程中节省 90% 的能耗,而且使建筑寿命获得了极大延长,并起到减少能耗和节约资源的作用。可以说,每一幢被动房屋都是最绿的建筑物。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与增强,温室气体排放和过度消耗能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大家广泛关注,被动式绿色低能耗建筑是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战略,它为显著地减少建筑能耗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被动房不仅节约了能源,它还具有舒适、恒温、隔音、耐久等优点。随着被动式低能耗房屋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未来我国被动房发展趋势任重而道远。


微信图片_20190511152533.jpg